关于股票杠杆 一级市场往哪走

发布日期:2025-01-10 20:38    点击次数:174

关于股票杠杆 一级市场往哪走

易方达裕富债券A为债券型-混合二级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16.39%,债券占净值比110.31%,现金占净值比1.16%。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创投向实。

  2024年12月10-11日,由中共重庆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重庆渝富控股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大会”走进西部金融中心重庆。作为股权投资行业晴雨表,本次大会将以“万象耕新”为主题,回顾行业风云,重塑格局策略,探索价值发现,持续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注入力量。

  本场《科技向新,创投向实》圆桌对话,由金石投资董事、总经理常军胜主持,对话嘉宾为: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符绩勋

  嘉道私人资本董事长、海康威视联合创始人 龚虹嘉

  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杰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 厉伟

  以下为对话实录,

  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常军胜:几位嘉宾都是在投资界耕耘了20多年的老兵,如今仍然活跃在投资一线,想请各位分别回顾一下2024年以及自我介绍。

  符绩勋:我从业已经24年,跟在场很多人都是多年的交情,也见证了中国过去20多年起起伏伏的发展。

  纪源资本过去一年整体投资节奏偏慢,我们挺期待接下来的五年。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形势的转变,不管是宏观方面,还有地缘方面都在变,这些变化其实就酝酿着很多机会,所以我对未来满怀希望。

  龚虹嘉:今年我们还是围绕生物医药做投资,包括以细胞为特色的细胞治疗,细胞创新药的申报,还有临床实验、细胞治疗、干细胞和免疫细胞。

  其次,关注利用科技来提升或改变职业教育实训环境的一些底层技术和解决方案,今年也下了比较大的力度研究。

  另外,如何把其他行业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中药材科学化种植,从而使中药材的质量等级能够有一个全生命的溯源,以及围绕以制剂为代表的中药材复方,走出一条中国式创新药申报材料的方向和道路,也是我在过去一年花的精力方向。

  厉伟:过去一年,对松禾这样的纯民营资本来说,可谓五味杂陈。年初大家普遍对出路感觉迷茫,虽然9月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我们仍然在深思探索。

  2024年,松禾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募资方面,年内共设立了四支新基金。其中,深圳“20+8”产业基金——细胞与基因产业基金顺利设立;在常州设立了天使基金,重点布局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在桐乡和安庆分别成立了新基金。在募资的过程中,民营机构的感受更加深刻。

  从过往大基金的经验中,松禾逐渐意识到,一定是要往中型规模去转型。随着环境变化,基金规模过大对民营机构而言存在挑战。特别是在市场波动加剧、二级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情况下,过于依赖后期的投资导致收益难以稳定。因此,我们更多聚焦前端布局,在投资方面也变得更加谨慎。整体来看,我们对2025年仍抱有一定的希望。

  关于当前形势,我觉得正在变好。不是已经变好,而是正在变好,这是一个过程,未来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这些变化将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我目前的主要感受。

  常军胜:作为嘉宾主持,我也给大家分享金石投资在2024年所做的一些实践工作。第一,我们募资总体比较顺利,包括年初设立了海螺基金,在台州设立浙江省精密基金,年底刚刚完成传感器基金组建,总体募资额过百亿元。

  投资端方面,我们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活跃度,近几年交割项目40多家,交割金额70-80亿元。投资领域从硬科技到战略新兴产业,现在也都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展开。具体来看,金石投资在2024年投的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很快,而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也加速产业化。我们还认为中国的半导体设备领域经过近十年卧薪尝胆,完成了0到1的阶段。

  今年在新质生产力细分领域中,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有很多方向,包括大模型,即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等。请在座的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对这些领域的一些心得。

  符绩勋:我们看AI赛道很长时间,对大模型这一大方向是认可的,但更关注怎么落实,怎么商业化。我觉得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到机器人,后者作为一个载体去突破原有的一些规则性问题,有很多想象空间,所以我们布局了仓储机器人。而像无人驾驶,不仅仅是载人,还有很多载货场景,包括采矿用的无人驾驶卡车,这里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在材料方面,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材料科学研究,我们也在布局。还有3D打印,全球3D打印供应链80、90%都在中国,从机器设备到上游材料,存在很多的机会。

  我们现在看医疗赛道也比较多,从AI角度去看行业,也发现了有很多不错的机会,正在布局。

  龚虹嘉:围绕科技创新,我谈一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思考。在座的这些优秀的创投机构管理人,都是在寻找通过科技创新带来业绩和市场地位的、正在快速提升的优秀创业企业,而优秀的创投机构往往是建立在成功的创业企业案例上。

  谈到创投向实,过去商业模式的创新曾经引领了中国创投一段时间,但这些年创投行业越来越流行硬核技术,比如说早期投早投小投硬做得较好的英诺,过去不太主流,但这五年慢慢成为了主流。

  随着国家鼓励要投小投早投硬科技,这意味着下一步追求科技创新投早期的创投机构,可能会出现以央企为代表的景象。

  今天谈科技创新相较于过去,是处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国际环境下,也就是所谓的“小院高墙”。这几年,优秀创业公司都面临着内卷,为什么会内卷?那是因为院子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从事同一个方向的企业多了,在小院里就得互相内卷。

  我最后一个思考:如何改变世界?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此前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言,他认为基于GPU的大语言模型,已经把人类带到了重启的元年,重启意味着我们用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像今天的主题《万象耕新》一样,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重新耕作一番,迎来新景象。

  现在大语言模型可以重新构建所有事情。重启元年对于我们来说,到了真正不得不面对底创新、根创新的元年。

  从谷歌到Open AI,这些颠覆创新的创业者留给我们深刻印象,而背后默默无闻出钱支持的风投机构也让我们思考。我在想这种景象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我们还缺什么?其实我也在思考自己的使命。

  厉伟:今天主题是科技向新,创投向实。我曾提出一个观点:没有硬科技支撑,模式创新可以随时被中止,今天有点面临这个局面。没有硬科技支撑的模式创新,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难以长久。

  松禾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投资,而这两年硬科技的热度明显上升。硬科技投资周期普遍较长,与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相比,最大区别在于它更容易在初期阶段失败,甚至连产品雏形都未见到便终结了。而模式创新通常有用户、有应用的机会,只是在用户量无法上升时才失败。因此,硬科技投资的难度和痛苦显而易见。

  在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下,我们处在“小院高墙”格局中,如果想突破人家的高墙,不仅需要更强的技术“硬度”,还需要具备能给对手制约的能力。你对别人有制约的领域越多,别人一定会在更多领域放开。想要突破现在的困局,应加大硬科技投资力度和认知推广力度。

  还有资本市场方面,要对硬科技的投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方面,我们最近呼吁,建议证监会在支持上市公司并购硬科技企业时,采取更加创新的方式。例如,上市公司发行5%以下股份收购硬科技企业,能否允许上市公司通过简化程序进行并购,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硬科技投资的发展。

  另外,硬科技周期比较长,不能给一个相对合理的回报,即使呼吁再多也可能只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综合性的支持体系。当前的投资本质上是一个立体作战。仅靠口号无法推动实质性进展,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松禾下一阶段将重点围绕着我们已投资的头部企业产业链,尤其是解决产业链关键科技需求方面下功夫。在现在这个困局下,至少能够使我们的投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保障,或者说兜底保障。

  此外,我担任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的理事长,这个公益性组织是我和俞敏洪、黄怒波、孙陶然、李斌等一批北大的校友12年前创办,目前已培训了数十万名创业者。其中,相当一部分创业者有转型的需求,我们希望将这些有转型意愿的创业者重新组织起来,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并将他们与高校的项目和科学家资源对接起来,再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更大幅度提高成功率。

  我们也希望创投同行们积极参与,支持转型创业者,帮助他们接触更多新的项目。我相信,这不仅能助力硬科技投资,还能推动科技创新落地,促进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取得更大的成效。

  常军胜:2024年发生了很多事,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影响。乐观者有,悲观者也有,我也想听听在座的嘉宾谈一谈看法。

  符绩勋:过去一段时间,我走访了很多国家,看到了很多新挑战,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走出去”,出海不再是简单地占领市场,而是要跟海外合作伙伴、当地“地头蛇”达成共赢。当年很多日企和欧洲企业来到中国发展时,也是跟中资企业一起合作,尤其是汽车工业,现在我们的汽车工业也发展壮大,非常发达。

  厉伟:作为过去20年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中国,在新变化下,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易纲近期的观点,从经济学角度看,采取报复措施并非最佳选择,实际上是最不受益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开放,近期连续的单方面免签政策的推出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通过深化融合破除“小院高墙”的必要性。

  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国企和民企应该进一步融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最大变化之一是民营企业的活力调动起来了。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国企不能进一步跟民企融合来调动双方的活力,我们肯定都是受损者。

  国企应该在支持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国企有天然的制约,这个制约如何消除?国企可以通过与民企合作,这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和气生财”不仅适用于企业间的合作,也适用于社会各层面乃至国家间的关系。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和气生财”的理念。

  最后,希望创投界和国企能够深度融合,发挥民企的活力优势。逆全球化实际上是反开放,内部的民企与国企需要更广泛的开放与合作,民企对国企开放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国企要对民企开放,这种开放是大家深度融合。

  常军胜:最后得有一个收尾话题。投资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回报,国内不管是IPO,还是走并购,都高度依赖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因此“期待”应该是明年的一个主旋律。各位嘉宾最期待的能够落地的政策是什么?

  符绩勋:前面提到我们创投行业血液需要流动起来,上市对创新创业还是很关键的,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让更多优质的企业能够上市,能够让血液、资金、循环起来,我觉得这对创投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龚虹嘉:我非常认同符总刚才提到的,给敢冒险的钱,让愿意追求科技创新的钱,让愿意创投向实的钱,让看多中国的钱,营造一个加快流动性的环境,钱是有属性的,不敢冒险的钱,怎么加快他都不敢冒险。敢冒险的钱,愿意冒险的钱,不管怎么滚雪花球,他仍然敢冒险。我希望能够给真正在做创投,真正在做创新,真正通过资本市场的嫁接,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衔接,包括IPO通道多层次和多样性,来加大流动性。

  厉伟:我期待明年资本市场在并购方面能够给上市公司更大的主动权。美国推动创新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上市公司有非常大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并购方面,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来实现循环的。中国在资本市场方面需要将更多的权力给到上市公司,让上市公司能够比较快速的发行股票,实现科技项目的并购,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支持科技发展,这对促进更多的人投身这一领域,一定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二,我希望在对内开放方面,我们的国企和民企能够更多的融合,国企不能做的很多事情,通过跟民营企业的融合,来实现战略目标。这两点做到了,新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常军胜:今年9月底的会议奠定了政策的转向,也同时奠定了资本市场的转折点。我个人对明年是比较乐观的,市场将会在犹豫中上涨,在振荡中上行。

  真正能够让资金加大在实体经济的投资,还需要税收政策配套,如果不降税和让利,钱就会在资本市场空转关于股票杠杆,所以围绕着企业降税的政策,是我最期待的。感谢各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