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参与此次签约的客户来自交通运输、旅游、地产、科技等多个领域。据小鹏汇天现场介绍股票杠杆要求,此次签约的内容,除了产品预订外,小鹏汇天还将与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包括未来应用场景建设、驾驶员培训、用户服务、产品运营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低空出行生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产业形态、核心要素和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新兴产业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继续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对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抢占国际科技与产业制高点至关重要。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新兴产业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设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多个领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宏观政策影响下,企业与市场相互配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且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已成为全球范围领跑者。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5.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3.4%,截至到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经突破200万家。截至2024年8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发生317笔交易,交易总额达243.23亿元,交易规模同比增加26.68%,环比减少6.37%。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等多个产业集聚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突出成绩,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趋同性严重、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仍显薄弱,高端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国际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
(1)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从过去的模仿创新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高基础科学投入、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高效转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情况,与此同时在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信息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来的新的需求。
(2)产业发展存在趋同性
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现状还是产业政策规划上看都具有一定趋同性。尽管部分地区如广东、江苏等地区已经开始意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依据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但仍有大部分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存在严重的趋同性,未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发展路径,而是盲目地向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中。
(3)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精尖人才。传统低端制造业的多年发展培养了大量低技能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面临严重供给不足。全国各地争先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高精尖领域对于高端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更是“一人难求",严重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建设。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部分龙头企业遭受了关键核心技术“断供”的巨大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提升我国新兴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5)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仍有不足
我国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已经打造形成标志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是由于受到地区集群发展空间限制,在引领型标志性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尚未形成集群式、互补式发展态势等因素的影响距离高质量集群式发展的基础仍显有所欠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与传统产业互相协调、促进融合,共同构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之作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柱,进一步优化和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短板技术的识别分类和战略部署。在国家层面科学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健康培育产业集群。
(1)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入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在诸多新动能行业带动下,均实现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到2020年五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长29.8%。未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及发电、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等新兴动能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持续支撑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低空经济领域,不仅新兴产业需要科技赋能,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因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
(2)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旨在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决策、投入、组织、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主导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断优化战略布局、投资研发、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统筹布局,在宏观层面培育新的生态系统,在微观层面不断优化升级,以支撑新兴技术新、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企业的成长与变革,进而实现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主创新离不开高精尖人才培养需求,原创技术研究起源于长期的、扎实的基础研究,最终需要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建立健全与新时代举国科技体制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通过加强培训、优化创新生态、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
(4)加速未来产业布局
面对新一轮前沿科技发展浪潮,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在持续加强与完善国家顶层科技战略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力图打造面向前沿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新优势。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先后发布顶级科技战略投入计划。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突出发展前沿未来产业,并全面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力争培育发展若干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前沿未来产业领域,为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5)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通过创新联合体,将不同创新主体及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机协同的创新结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需要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从而发挥出“(N+1)>N”的协同创新效应,包括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行为协同等,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未来趋势与展望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五大领域(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八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
刘为稳,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股票杠杆要求